一箭双星行云二号01星02星发射成功今天9时16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行云二号01/02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的卫星,将在轨开展天基物联网通信技术、星间激光通信技术以及低成本商业卫星平台技术的验证,并初步开展物联网示范应用。意义行云二号01星、02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工程取得又一重大进展。本次发射的行云二号01星、02卫星,是行云工程α阶段的两颗技术验证星,由中国航天科工所属航天三江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自主设计研制。在星间激光链路技术、星载数字多波束通信载荷、空地卫星通信协议等多个重要技术领域实现了自主创新。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后,将为智能集装箱监管、极地环境监测、地质灾害监测、气象数据预报、海洋环境监测、海上运输通信等多个行业提供应用测试,并为后续天基物联网的组网奠定基础。行云工程计划分α、β、γ三个阶段,在2023年前后建成由80颗低轨通信卫星组成的天基物联网星座,彻底解决目前地面物联网业务因蜂窝通信网络覆盖率严重不足(陆地覆盖率约为20%,海洋覆盖率不到5%)而导致通信盲区难题,帮助客户实现真正的全球万物互联。行云工程α阶段计划发射两颗卫星,在轨进行一系列技术验证的同时,同步开展一批行业应用测试。此次行云二号01星、02星成功发射,标志着α阶段的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本次发射的行云二号01星、02星在国内低轨星座中首次采用了星间激光链路技术,即在轨卫星之间可通过激光通信技术实现远距离通信,可以不依赖地面站的转传,从而提高通信服务的实时性。此外,两颗卫星在国内首次采用星载数字多波束通信载荷,通过自主创新的先进通信协议,实现了卫星海量短数据接入,从而成为国内最早实现运营、管理、服务一体化集成的星座系统。什么是天基物联网?简单来说,就是发射卫星上天组网,以卫星为基站,为地面用户提供物联网服务。以往,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是基于地面基站的建设,而全球仅有5%的海洋面积和20%的陆地面积能够被蜂窝网络数据所覆盖。天基物联网,可以解决地面物联网的通信盲区。
SpaceX 的“星链”卫星破千,这个星链是SpaceX计划推出的低地轨道的卫星群,它提供了覆盖全球的互联网接入服务的巨大项目。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计划在太空搭建由约12万颗卫星组成的“星链”网络,并且于2018年2月22日发射首批测试卫星,并由此开始搭建该项目。2021年1月20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第17批60颗“星链”卫星搭乘猎鹰9号火箭从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升空。
一、星链提供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服务
建成之后,“星链”将实现全球的互联网覆盖, 星链卫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低成本的互联网连接服务。星链是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计划推出的一项通过低地轨道卫星群,提供覆盖全球的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的项目。星链卫星作用是能通过激光束连接到其他卫星,这使网络能够以接近光速的方式在真空中传输互联网流量,比光纤电缆在地面上传输数据快近50%。 其中1584颗将部署在地球上空550千米处的近地轨道,并从2020年开始工作。
二、星链可以应用在军事用途上
“星链”的启动客户就是美国空军。美国空军向SpaceX赞助了2870万美元扶持该公司把“星链”计划的应用场景拓展到军用领域,实际上,早期的“星链”低轨技术验证试验,包括了卫星和美国空军战斗机的天线阵列进行直接互联的内容,美国军队还会利用这些卫星执行侦察监视甚至是探测高超音速导弹的任务。同时,国内军事专家又表示,星链除了可以进行对地观测、电子侦察等任务以外,这类低轨、超低轨卫星星座还可用于高超音速导弹的精确跟踪。
三、星链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影响天文学
天文学家们表示,像SpaceX的星链(Starlink)这样不断增长的超大型卫星星座将不可避免地改变天文学,甚至可能改变全球地面上的普通观测者看到的夜空外观。“星链”卫星和其他的人造卫星在影响天文观测方面,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它们本身都不发光,但是会反射太阳光。而且因为这些卫星会环绕地球高速运动,因此在天文观测中,就会拍到一条条非常明亮的亮线。
5月12日,星云二号一箭双星成功发射,再次印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双星的成功发射有什么意义和前景?那就来为你揭秘星座知识吧!让我们来看看!
一箭双星成功发射星云二号。5月12日9时16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箭双星成功发射星云二号01/02。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星云二号01/02发射将开展天基物联网通信技术、星间激光通信技术、低成本商业卫星平台技术在轨验证,初步开展物联网示范应用。
计划建立由80颗卫星组成的天基物联网星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云一车”商业航天工程发布三年来,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星云工程”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国内首个宣布自主投资的天基物联网星座,“星云计划”计划分、、三个阶段,在2023年前后建成由80颗低轨通信卫星组成的天基物联网星座,以解决当前地面物联网业务中蜂窝通信网络覆盖严重不足导致的“通信盲区”问题。据了解,“星云二号”01/02在国内低轨星座中首次采用了星间激光链路技术,即在轨卫星通过激光通信技术实现远距离通信,可以不依赖地面站的传输,提高了通信服务的实时性。此外,两颗卫星在国内首次采用星载数字多波束通信有效载荷,通过先进的通信协议实现海量短数据接入,成为国内最早实现运营、管理、服务一体化的星座系统。01/02“星云二号”的成功发射,也意味着阶段建造任务的圆满完成。
空间技术改变生命卫星应用前景广阔。目前,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和导航卫星的应用已经无处不在,空间技术正在各行各业发挥作用,造福人类生活。成功发射的“星云二号”01/02卫星将为其自主研发的在轨系列模块和产品终端提供通信技术支持,可提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实时化的数据通信传输服务。据介绍,星云自主研发的双模集装箱监管终端还可以提供位置信息、轨迹跟踪、状态监控、药品安全等及时、数字化、智能化的监管服务。用于海运或陆运集装箱、物流车辆等的冷链物流监管。以便货主、车主、监管人员等。可以实时掌握冷链物品的位置信息和安全信息状态。未来的市场应用前景将非常广阔。
“武汉号”属于一个基于卫星通信的天基物联网 星座 ,整个 星座 计划由80颗卫星构成。
这个名为“行云工程”的项目,计划为全球提供基于卫星的通信服务。未来,无论汪洋大海、深山还是沙漠,卫星 星座 能覆盖的地方就有信号,为海洋、船舶、电力等领域提供无处不在的物联网服务。
行云02号卫星。中国航天科工
供图
为何命名为“武汉号”?
根据公开信息,快舟与行云卫星出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是我国两家航天央企之一,航天三江为其下属企业,总部位于武汉。
2018年3月15日,航天行云 科技 有限公司(简称行云公司)在武汉揭牌,对外发布天基物联网组建计划,首个“湖北造”天基物联网组建工作启动。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行云公司董事长张镝当时介绍,该公司致力于研制和发射在低轨道运行的小卫星并组网形成 星座 ,建设天基物联网,实现全球范围内物联网信息的无缝获取、传输与共享。
实施发射任务的快舟一号甲火箭,是一款成熟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此前已完成8次商业发射,次次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火箭团队身处武汉,为表对医护人员的致敬与感激,火箭箭身涂刷了“致敬医护工作者群像”。
此次火箭箭身涂刷的“致敬医护工作者群像”。中国航天科工供图
“武汉号”上天所为何事?
3月29日,“行云工程”卫星团队已经全部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根据计划,4月中下旬将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将行云工程项目两颗首发星送入太空。
此次发射的是行云二号01、02号卫星。其中,“武汉号”就是行云二号01星。
根据官方信息,两颗卫星由航天三江下属航天行云 科技 有限公司研发,将在低轨道上承担覆盖全球的“天基物联网”的通信传输服务功能,并在集装箱、海洋、船舶、电力、地灾、环境、林业、工程机械等行业开展应用测试。
行云公司天基物联网计划发射80颗行云小卫星,分α、β、γ三个阶段。2017年1月,首颗技术验证星行云试验一号乘快舟一号甲火箭已成功发射入轨。
具体而言,α阶段为试运营、示范工程建设,计划建设由行云二号01星与02星组成的系统。β阶段实现小规模组网,完成小 星座 系统构建,并开展第一阶段系统运营和市场开拓工作。γ阶段完成全系统构建,进行国内以及“一带一路”等国外市场的开拓。
本月的这次发射,行云二号01、02号两星入轨运行后,就将启动项目α阶段。
据项目方介绍,与传统物联网相比,天基物联网具有许多优势。系统覆盖区域地域广,能够实现全球无盲区通信。现阶段,全球超过80%的陆地及95%以上的海洋,移动蜂窝网络都无法覆盖,在海洋、岛屿、沙漠等偏远地区,天基物联网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行云工程建成后的服务领域示意图。
中国航天科工供图
“武汉号”市场环境如何?
近年来,小卫星 星座 成为商业航天市场热门领域,众多航天企业先后公布雄心勃勃的 星座 计划,规模从数百颗卫星到上万颗不等。
其中,竞争最热门的领域为低轨通信卫星 星座 ,也就是为用户提供卫星互联网的 星座 。例如同属于中国航天科工的行云 星座 “兄弟 星座 ”——虹云 星座 ,计划构建156颗卫星组成的卫星宽带互联网,让沙漠、海洋、飞机上的用户也能享受优质互联网服务。
国内类似计划还有中国航天 科技 集团的“鸿雁”通信卫星 星座 。2018年12月29日,“鸿雁” 星座 首颗试验星已经在酒泉发射成功。
据官方发布的消息,“鸿雁” 星座 计划到2022年完成系统一期60颗卫星的组网运营,成为中国首个满足基本卫星数据通信需求的系统。二期预计2025年完成建设,“鸿雁” 星座 系统由数百颗宽带通信卫星组成,可实现全球任意地点的互联网接入。
在全球,SpaceX公司的星链计划(starlink)走在了前面。
2019年-2020年,SpaceX用6枚猎鹰火箭,以每次60颗卫星的速度,将360颗标准化的星链卫星送入太空。星链计划规模庞大,第一步就准备用1600颗卫星完成初步覆盖,轨道高度1150公里左右。第二步,用2825颗卫星完成全球组网。第三步,一共12万颗卫星组成低轨 星座 ,为全球提供5G级别的高速互联网服务。
此外,还有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的Project Kuiper项目,以及Inmarsat、Intelsat SA和Eutelsat Communications SA等公司提出的相关 星座 。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摩托罗拉公司就建设过66颗卫星组成的铱星 星座 ,但遇上海底电缆和光纤技术突飞猛进,加之铱星用费高昂,导致用户不多,运营15个月后破产。
航天专家、小火箭公众号创始人邢强认为,星链与铱星相比,发射成本更低、用户面更广、通信技术更为先进,因而比铱星前景更为乐观。
编辑 张畅 校对 卢茜
刮风不减半,下雨更好玩,大家好。这里是专注和大家一起吃瓜的深空小编。小编整理了半天,给大家带来了这篇文章。不吊大家胃口了,一起来了解一下。
1970年4月24日,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被成功发射,自此开启中国的太空时代。50年前,东方红一号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成功发射国产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50年后,这颗卫星仍在轨飞行,见证着中国卫星事业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成就。
东方红一号为何能在轨飞行50年
由于长征一号的运载火箭运载能力较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起点很高。它总重173公斤,超过前4个国家发射的第一颗卫星的总重量之和。公开资料显示,苏联发射的人类首颗卫星重量为836公斤,美国、法国和日本发射的首颗卫星质量分别为82公斤、38公斤和94公斤,4颗卫星加起来还比东方红一号卫星轻许多。东方红一号卫星运行在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这条轨道也要比美苏发射的第一颗卫星的轨道高。
小火箭微信公众号创始人邢强博士23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用现在的时髦说法,东方红一号卫星整个系统的完成度非常高。除了重量、轨道高度以外,那次任务不仅是简单用火箭将卫星送入轨道,它的载荷还实现了技术水平较高的操作,比如要在轨播放《东方红》乐曲,既要保证乐音优美还要考虑多普勒效应。另外,凡是卫星可以覆盖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向他们进行了非常精准的轨道预报,东方红一号卫星综合体现了中国当时在运载火箭、卫星平台、载荷、上升段和在轨运行段的在轨测控技术,这四大系统在一次任务中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样的任务完成度与其他国家有很大不同,说明不是为了赶世界前五这个节点,而是进行了非常系统化的建设才有了这次发射。
《环球时报》记者23日从航天科技集团了解到,在东方红一号研制发射过程中,中国科研人员攻克了火箭级间连接和分离技术、末级火箭观测裙设计、卫星天线释放和展开、仪器舱罩镀金、热真空模拟实验、红外地平仪的研制和试验等一系列技术和工艺难关,并在跟踪测轨技术、信号传送方式、热控制技术等方面超过了其他国家的首颗卫星。
戚发轫院士在日前举行的纪念座谈会上表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一举打破了苏联、欧美等国家对航天尖端技术的垄断。“搞东方红一号的时候,我们没用一个外国元器件,都是中国人自己造的。”戚发轫说。
邢强表示,东方红一号已经在轨50年,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一是因为上面谈到的轨道高度比较高,另外一个原因是轨道倾角设计非常巧妙。当年中国航天工程师团队选择了一个既充分利用火箭运力、又能兼顾地区覆盖能力,尽量让更多国家和地区可以接收到乐音,并能看到中国卫星的轨道。正是因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轨道高度和轨道倾角的“优雅”组合,才能让它50年后仍然在轨道飞行。哪怕是美国这样的航天强国的首颗卫星也没做到这一点。
专家梳理“东方红”家族成绩单
东方红一号升空,拉开了中国探索太空的序幕。此后,我国的人造地球卫星种类不断丰富。在东方红一号在轨50周年纪念日前后,多位国内知名航天专家对中国卫星50年来的发展成就进行了梳理。
中国航天专家庞之浩23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卫星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技术准备阶段,完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东方红一号入轨的任务。第二阶段是技术试验阶段,主要成果是研制、发射和运行返回式遥感卫星、试验性通信卫星和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第三个阶段为工程应用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卫星工程从技术试验走向工程应用,四大系列卫星相继投入使用。
庞之浩表示,我国卫星工程从技术试验走向工程应用时,刚开始是以卫星业务运行试验为主的卫星业务初步运行阶段,卫星类型少、寿命短、故障多。从2000年起进入卫星业务全面运行阶段,不仅卫星类型和数量多,“含金量”也大大提高。例如,遥感卫星由回收型发展为传输型;通信卫星由自旋稳定、小容量发展为三轴稳定、大容量;先后研制和发射了三代导航卫星。
专家表示,“东方红”系列的命名方式也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东方红一号是中国第一颗卫星,我国之后陆续发展了三代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平台:东方红二号、三号、四号,其中二号、三号有同名卫星,而四号则只是作为平台名称使用。其中二号是小容量卫星平台,三号是中容量卫星平台,四号是大容量卫星平台。正在试验的东方红五号是超大容量平台。
根据航天科技集团提供的数据,50年来,我国自主研制了17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实施300余次发射,将500多颗航天器送入太空,成功率96%,可靠性、安全性和入轨精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50年来,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空间交会对接、推进剂在轨补加等重大技术的国家之一。2019年,圆满完成嫦娥四号任务,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进入了探索深空宇宙奥秘的新时代。50年来,北斗导航工程成功发射54颗卫星,将在今年完成星座组网,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卫星相继发射和投入使用,显著提升我国对地遥感观测能力,今年将形成具有时空协调、全天时、全天候、全球范围观测能力的稳定运行系统。。
据风云四号卫星总设计师董瑶海介绍,如今中国航天人用2代4型17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卫星发展之路,促成气象卫星中、美、欧三足鼎立格局。
对于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国外媒体也很关注。《巴基斯坦邮报》称,过去一年,中国努力推动太空科学发展。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去年年初降落月球背面,玉兔二号已经成为在月球上工作时间最长的月球车。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高分卫星以及北斗导航系统,给方舱医院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邢强表示,经过50年发展,从轨道角度讲,中国卫星已覆盖低中高各种轨道高度,从小倾角到大倾角全部覆盖,“东方红”已不是一颗卫星的名字,而是一个型谱和家族。从产业成熟度来看,无论通信、遥感、导航三大领域都拥有较为完善的体系。
后续重大发展方向 大、多、远
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中国的航天器也从人造地球卫星发展到载人飞船以及深空探测器,让中国从世界第五,逐步向最前列挺进。但专家认为,这些成绩很出色,但未来仍有很多重大技术需要突破。
美国《时代》周刊称,从人造卫星到月球和火星,中国在这些领域正迅速变成“太空超级大国”。美国彭博社称,中国正在与美国在另一个星球展开争夺。中国航天局准备今年执行探测火星任务,该任务是中国探索清单上最雄心勃勃的项目,旨在与美国航空航天局获得同样地位,并将中国的科技知识转化为现实产品。
邢强表示,从1970年首颗卫星发射成功到2020年,中国已成功进行超过300次航天发射。按照在轨活跃卫星数来说,是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这个成就是了不起的。邢强将中国后续发展的重大任务方向总结为大、多、远。“大”就是要在发展多种轨道、多种倾角卫星谱系的基础上,尽快在新一代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支撑下完成空间站的建设,因为运营在轨长期有人值守空间站将为后续的星际探索提供大量技术储备,并为医学、工业生产、尖端基础科学提供不可替代的科研平台。“多”就是要看到仅拼单星性能指标的时代即将过去,“拼星座”的时代马上到来。只有靠大量活跃卫星的在轨,并组成动态、自组织、自管理的巨型星座,才能保证我国未来在太空的轨道和频谱资源。为此,我国应该抓住机遇进一步推进低轨巨型星座的建设。“远”就是要着眼于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深空探测任务。虽然目前中国已实现探测器月球着陆,但人类重返月球的计划始终在激励着全球航天工程师,后续还要在人类重返月球计划、人类首次登陆火星、小行星采矿等任务上求新、求远。这些未来的重大任务都有赖于在卫星关键技术的后续突破,比如高可靠、可长时间持续工作的大功率电推进发动机,以及低轨道的星间通信,这些都是人类航天领域比较前沿的技术,在这些领域中国和世界上最顶尖的航天强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欲要知晓更多《东方红1号为何能在轨飞行50年 比美苏首颗卫星都先进 》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新闻。
本文来源:深空游戏 责任编辑:佚名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近期有一个新闻发布会,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吐露了许多与未来发展呢有关的事情,主要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几个关键词比如厘米级定位服务、新质能力、时空信息服务基础设施,量子导航等,这些词给人的感觉都十分高大上。冉承其还提到了22nm的工艺芯片即将量产、大部分智能手机都将支持北斗系统的功能、以及我们要谈到的5G 与北斗卫星导航具有天然的融合性。
我们都知道的是中国即将要建设一个低轨星座系统,这个系统有望 2025 年前建成,届时全世界都会享受到北斗的定位服务。并且我们要在2035年前建设一个更智能、更融合的系统。这个系统将为未来智能化、无人化发展提供核心的支撑,我们将持续推进系统升级换代,我们的目的是融合新一代通信等新兴技术,大力发展量子导航全源导航的新质能力,争取构建覆盖天空地海、基准统一的高精度、高智能、高效益的时空信息服务基础设施。
这场发布会在前期已发布的文件的基础上,再发布了定位导航授时、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和国际搜救共5类服务的接口控制文件,到目前为止,北斗系统已覆盖全部7类服务。
北斗系统的28nm工艺芯片已经实现了量产,22nm工艺芯片也即将量产。 现在的大部分智能手机也都支持北斗功能。
现在全国有400多家单位、30余万的科技人员集智攻关,到目前为止已经攻克了星间链路、高精度原子钟等1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并且突破了500多种器部件国产化制造, 北斗三号卫星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达到了100%。
5G 是未来生活的新标志,届时将会对时间和空间提出更高的要求,5G 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天然的融合性,这一点将进一步推动卫星导航和新兴技术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