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写作背景

科学网 151 0

《呼兰河传》写作背景,第1张

《呼兰河传》写作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全国抗日形势低迷,时值萧红随丈夫离开重庆,飞抵香港,当地"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在大东酒店为二人举行欢迎会。3月,萧红参加香港女校纪念三八劳军筹备委员会在坚道养中女子中学举行的座谈会。

面对国破山河的场景,加之作者本身就是出生的东北哈尔滨是呼兰区,《呼兰河传》应运而生。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9月1日,《呼兰河传》开始在《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连载;12月20日完稿;12月27日连载完毕。

1、《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的作品,教育部新课标必读书目,几代人背诵过的文学名著,中国孩子躲不过的美文名篇,自然与世界、自由与成长的永恒主题。

2、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3、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1937年8月,淞沪抗战爆发。9月下旬萧红和萧军离开上海抵达汉口,在蒋锡金位于武昌水陆前街小金龙巷21号的住处落下脚来。《呼兰河传》就是从这时开始创作的。到1940年9月《星岛日报•星座》(香港)开始连载(至当年12月底连载完毕),其间已经过了三年。这三年中,萧红经历了怀着萧军的孩子与萧军彻底分手,与端木蕻良结婚,被端木遗弃在武汉,大着肚子独自艰难抵达重庆,产子,子亡,与端木飞抵香港,……个中有多焦思、伤心、劳身,自不必说。《呼兰河传》外,这三年中,她还创作了不少短篇小说、散文以及戏剧作品。《呼兰河传》无疑是写写停停的。

茅盾先生为《呼兰河传》作序。五千来字的文, 28个“寂寞”。他叹息复叹息萧红的种种寂寞:寂寞的幼年,寂寞的童年,寂寞的精神、寂寞的心境,寂寞的生活,寂寞的环境,寂寞的呼兰,寂寞的死亡,寂寞的坟墓……他认为“寂寞”是萧红的人生写照。我却不能确认萧红是否是“寂寞”的。在我看来,像萧红那样丰满、灵动的灵魂;那样坚韧、匆促的生命;那样困顿、颠沛的生活;那样急切地渴求写作……都像是与“寂寞”不沾边的。寂寞,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物质优渥与精神空虚的产物,它们都不属于萧红。虽然她又确曾给称她为“生平唯一的知友”的白朗说过,”未来的远景已经摆在我的面前了,我将孤寂忧悒以终生!“(白朗《遥祭——纪念知友萧红》)现实的看,萧红在那样一个轰轰烈烈投奔革命圣地和热情四溢书写抗战文学的时代,不仅舍延安往香港,还不以抗战为题,却写起了《呼兰河传》和《马伯乐》这种个人化的,人性的,调子灰色沉郁的,讽刺国民性的作品,于这个事实来说,她又确实是寂寞的。

《呼兰河传》很难归类,自传,小说,散文,抒情诗,都像,又都不全是。反正萧红像是一头扎进梦魂萦绕的呼兰河城,为故乡刻骨铭心的景、物、人、事描形画像,并发掘其中深藏的东西。我最愿意读那些像是自传的部分,特别是“我”和祖父的故事。因为那是《呼兰河传》中最柔软、最温暖、最动人的部分。看得出来,后园里的一草一木,四季气象,她和祖父在园子里的点点滴滴,既是她儿时最幸福快乐的美妙时光,也是后来颠沛流离、不断的情感与身体疼痛中,最深情温暖的恋念。萧红以生动的儿童化语言,描摹出触手可及、有声有色的画面。读之,像是能听到四五岁的她脆生生的笑语,以及祖父宽厚温暖的对答和不时响起的开怀大笑;也像是嗅得到满园的花香,看得到挂满各种瓜果的植株……“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依样学样,裁花、拔草、种菜、铲地、浇菜……捣乱比帮忙多。给祖父插了一草帽的玫瑰花,一家人见了笑疯了;浇水往天上泼,大叫下雨了、下雨了;踢飞了祖父刚播下的种子;除掉了韭菜留下了杂草……后园在小萧红眼里,天高地广,“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一天又一天,祖父、后园、小萧红,三样是不可或缺的。可是一到冬天,后园就封门了。

在大地都能冻得裂了口的漫长冬季里,小萧红只能转而进行室内探察。她琢磨祖母和母亲屋子里的各种物件,倒饬储藏室的陈年旧物,直至倾箱倒箧。祖母丧事期间家里来了好多人,包括四五个比她大一些的孩子。小萧红跟着他们出了院子,上了街。“不料除了后园之外,还有更大的地方,”她目瞪口呆!“是不是我将来一个人也可以走得很远?”后来跟祖父学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听了祖父的讲解,想到自己以后离家,等到胡子白了回到家,祖父不认识她了,心生恐惧。

还有一个十分值得玩味的细节是祖父与祖母的关系。从《生死场》中看,男人在家庭中是主导一切的,可是《呼兰河传》中说祖母从来不派任何工作给祖父,像是祖母说了算。又说祖父总是主动去擦祖母地榇上的一套锡器,不擦也罢,一擦祖母便骂他懒,骂他擦得不干净。而且“祖母一骂祖父的时候,就常常不知为什么连我也骂上。”祖父被骂“死脑瓜骨”,小萧红被骂“小死脑瓜骨”。看起来祖父倒是怕祖母的。有意思的是,正是这个挨祖母骂的祖父不仅对孙女,也对别的孩子,甚至家里的长工、租户都温厚有加。

呼兰河让萧红心心念念,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因为那里曾经住着个子高高、身子骨硬朗、笑眼盈盈的祖父。在写“我”和祖父的第二章里,起首她便写道:“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极短的“尾声”与之呼应,“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物事人非的痛恻已尽在其中,但她犹无法搁下,掰着指头算和祖父的年岁差,“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孩子似的嘀嘀自语中,深藏着无法自拔的痛切。在《祖父死了的时候》的散文中,无比悲凉道,“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最重要的一个人,好像他死了就把人间一切‘爱’和‘温暖’带得空空虚虚的。”祖父下葬那天,她用祖父的酒杯饮了酒,卧倒在后园的玫瑰树下。“世间死了祖父,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世间死了祖父,剩下的尽是些凶残的人了。”

《呼兰河传》一共七章,加上一个简单的“尾声”。除了“我”和祖父的故事明亮,甚至是明媚的外,其余的部分大多是灰黯、甚至残酷的。无论是呼兰河的风土人情、习俗文化,还是“我”家院落周围人们的日常生活。

呼兰河城只有两条大街,本来就晴天烟尘滚滚,雨天一地泥泞的街上赫然一个五六尺深的大泥坑,三天两头的马陷了、车翻了、人掉里了、猪淹死了、狗闷死了,鸡鸭猫甚至鸟儿丧生其中的更多。一下雨,行人那个难呀,得抓着街旁人家房子的板墙才能通过。有说拆掉街道两旁的房子扩路的,有说路旁种树,以便行人攀树而过的,唯独没有人说把坑填起来的,一个都没有。除了大泥坑导致的一系列壮观盛举,呼兰河城里的人们,默默地生老病死。各种各样的营生,萧红为之一一画出像来。不同营生下的人们,却有着高度的一致:麻木。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拥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

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哭了一朝或是三日,就总得到城外去,挖一个坑把这人埋起来。

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仍旧得回家照旧的过着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

写罢呼兰河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她转入对呼兰河精神上的盛举的记述。对,原话就这样说的:“在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的盛举”。它们是: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她一样一样地写,且叙且议。那叙,如画笔,又如镜头,栩栩如生;那议,却外柔内刚的很,看起来朴言素语的,但是非常的讽刺。

老爷庙和娘娘庙里的塑像,前者塑得很凶神恶煞,后者塑得很温顺,拜庙的善男信女一眼看去,会认为男人不好,女人值得尊敬。可她说,把男人塑得凶狠,“那就是让你一见生畏,不但磕头,而且要心服。”把女人塑得温顺,等于告诉人们:“温顺的就是老实的,老实的就是好欺侮的,告诉人们快来欺侮她们。”

指腹为婚的女子,有的还没嫁过去,男人家穷了,姑娘的名誉就跟着坏了,因为说是被她“妨”穷的。如果不嫁过去就会被叫作“望门妨”。可是嫁过去后,各种侮辱、虐待和艰困,“于是往往演出悲剧来,跳井的跳井,上吊的上吊。”她紧接着讽刺道:

“古语说,‘女子上不了战场。’

其实不对的,这井多么深,平白地你问一个男子,问他这井敢不敢跳,他也不敢的。而一个年轻的女子竟敢了,上战场不一定死,也许回来闹个一官半职的。可是跳井就很难不死,一跳就多半跳死了。

那么节妇坊上为什么没写着赞美女子跳井跳得勇敢的赞词?那是修节妇坊的人故意给删去的。因为修节妇坊的,多半是男人。他家里也有一个女人。他怕是写上了,将来他打女人的时候,他的女人也去跳井。女人也跳下井,留下来一大群孩子可怎么办?于是一律不写。只写,温文尔雅,孝顺公婆……”

一家子嫁出去的亲姐妹,要借着唱野台子的机会,被娘家接回家来看戏时,才能相见。“相见之下,真是不知从何说起,羞羞惭惭,欲言又止,刚一开口又觉得不好意思,过了一刻工夫,耳脸都发起烧来,于是相对无语,心中又喜又悲。”要慢慢地,才能恢复到从前未嫁时的亲热,可是分别的日子又到了。

她将呼兰河的精神盛举一一写来,却一语道破天机,“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至于人去看戏、逛庙,也不过是揩油借光的意思。”那意象就像七月十五的盂兰会,呼兰河上放河灯。成千上万的观众等着,河灯一下来时,金呼呼、亮通通的,孩子们高兴得拍手跳脚,大人则都看得出了神,“灯光照得河水幽幽地发亮。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真是人生何世,会有这样好的景况。”可是河灯越往下流,越稀疏,越显荒凉孤寂,“看河灯的人们,内心里无由地来了空虚。”好形象的“揩油借光”!呼兰河人,其实是没有精神生活的,更何谈“盛举”。

在写院子里的租客们的那一章里,一共五小节,第一小节写“我”家的院子,晴天荒凉,刮风下雨更荒凉。后面四小节,三、四小节首句都是:“我家是荒凉的。”,而二、五小节首句都是:“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种对家及家院荒凉的重复吟叹,不仅反映出了家庭氛围的萧索,也透露出了萧红内心深处的飘零感:荒凉之家不可依。这种重复吟叹的形式,在别的章节里也时有出现,成为《呼兰河传》语言上的一个明显特点,它令整部作品读起来有着一吟三叹的韵律感。

家和院子的荒凉,与住在里面悲凉的人们互为映衬。租户都是些非常卑微的人家,养猪的、做粉条的、赶车的。可是做粉条的一家天天一边唱着歌,一边漏着粉。“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养猪的一家,也常常聚在一起,拉着胡琴、唱着秦腔。“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的感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逆来了,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赶车的老胡家喜欢跳大神,“常常就打起鼓来,喝喝咧咧唱起来了。”酷爱跳大神的这家,在这一章里只是亮相,因为他们将成为下一章,不,是整部《呼兰河传》里份量最重的一家。而被他们活活杀死的小团圆媳妇,将成为压在读者心头最沉重的铅锭。

老胡家跳大神是有传统的,老太太终年有病,两个孝顺的儿媳妇就轮流张罗着给请。三代同堂的老胡家,家风干净利落,兄友弟恭,父慈子爱,外人都称好。大孙媳妇回娘家,说起婆家来,也是无一不好。“虽然她的丈夫也打过她,但她说,哪个男人不打女人呢?”这些萧红都在前一章里都铺垫好了,这一章一开头,夏天里,老胡家坐火车从老远的辽阳接来了长得黑忽忽的,笑呵呵的12岁的二孙媳妇小团圆媳妇。小姑娘因为生得高大,老胡家对人说14岁。她是8岁时,被老胡家用8两银子订下的,后来年年给着各种小钱,这次去接,又花了一笔不小的盘缠。

左邻右舍争相去看。看罢没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可是非议一大堆:太大方了,不像团圆媳妇;见人一点也不知道害羞;头一天来就吃三碗饭;两个眼睛骨碌碌的转……婆婆也要给她来个下马威,没几天就开始打。打得厉害时,吊在大梁上用皮鞭抽,昏过去了用冷水浇醒。小团圆媳妇一挨打就哭闹着要回家,婆婆听了打得更狠,还用烧红的烙铁烙脚心……老胡家开始夜夜跳大神,跳了一冬,原来是有说有笑,活蹦乱跳的小团圆媳妇病了。她刚挨打那会儿,左邻右舍都说该打;现在听说她病了,紧赶着跑去出点子,贡献各种偏方、奇方、妙方。老胡家省吃俭用攒下的钱一吊一吊地花出去,可是小团圆媳妇一日不如一日。于是更加紧地请仙、跳神、赶鬼、看香、扶乩……钱流水一样地花出去,婆婆是又心痛又冤屈,可是这会儿想打已经无处下手了,“那小团圆媳妇再打也就受不住了。”小团圆媳妇发高烧,汤食不进,说糊话,常常惊醒过来挣扎着要回家。左邻右舍于是更积极地出主意,同时一场不拉地围观着老胡家的请仙、跳神、赶鬼、看香、扶乩……

最终,老胡家要用大缸给小团圆媳妇当众洗澡了。“这种奇闻盛举一经传了出来,大家都想去开开眼界,就是那些患了半身不遂的,患了瘫病的人,人们觉得他们瘫了倒没有什么,只是不能够前来看老胡家团圆媳妇大规模地洗澡,真是一生的不幸。” 小团圆媳妇被当众脱了衣服,放进装满滚水的大缸里,她先是吱哇乱叫、乱跳,后来就没声音了,倒在了大缸里。看热闹的人狂喊着把她抬出来,浇冷水。大神为了留住已经开了眼界,打算回去睡觉的看客,对着小团圆媳妇又是喷酒又是扎针,终于弄醒了,又放进装满滚水的大缸里。就这样,一夜里,小团圆媳妇被烫了三次,抬出来三次。烫一次、昏一次。

不久以后,“那黑忽忽、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就死了。”

萧红在这一章里书写残酷的力度使人动魄惊心!除了“我”和祖父,所有的人都站在施害者的队列里,像群魔。如果说《生死场》中的女性立场,针对的是男权制度下的男人与强权,表现的是男人对女人的歧视、压迫、侵害、暴力和摧残,可是领头施害小团圆媳妇的,却是同为女人的婆婆。而且婆婆身后争先恐后的帮凶和看客们,是地位卑微的小人物,是穷苦大众。由此可以看出,萧红强劲笔力所鞭挞的,绝不止强权,绝不止不平等,而是一切愚昧与丑恶!婆婆有大量的心理活动,她一心为了小团圆媳妇好。在钱财上,她对自己苛刻至极,可是花在为小团圆媳妇请神治病上,慷慨无比,直至最后倾家荡产。“乡愚”,萧红在给萧军的信中,写过这个词。那大致是因为萧军信中说要到鲁迅墓前去烧刊物,萧红回复说,这真是“洋迷信”、“洋乡愚”。并不无讽刺道,“写好的原稿也烧去让他改改,回头再发表罢!”(1936年11月24日萧红自日本致萧军函)可见萧红反对并批判的“愚”,范围有多广!因此茅盾先生在《序》中说,“呼兰河的人民当然多是良善的。……他们有时也许显得愚昧而蛮横,但实在他们并没有害人或害自己的意思,”我是万万不敢认同的。是,婆婆因袭的是传统,“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骂三场。”可是,传统就等于良善吗?就等于不害人吗?要我说,愚昧本身,才是最大、最本质的恶!

祖父像是萧红笔下那个年代乡土中国的一个异类,因为他的立足点总是人性的,他的观点与行为也因此有了现代文明的意味。比如当人们众说纷纭小团圆媳妇这不是那不是时,他说怪好的;老胡家刚开始打小团圆媳妇,他就几次上门去说不要打,孩子嘛,有什么不明白教教她就行了;当他们说小团圆媳妇被胡仙旁身,成天忙乎着请神驱鬼时,祖父极厌恶,一再说要让他们明年二月搬家;最后小团圆媳妇不行了,祖父说:“好好的孩子快让他们捉弄死了。“可是,萧红相当彻底的清醒意识与批判性,令她对挚爱的祖父也不会另当别论。散文《蹲在洋车上》,记述祖母有次外出归来讲笑话,说乡巴佬坐人力车,为了让车夫省力,不敢坐,而是蹲在脚踏上。小萧红那一阵急切想要一只新皮球,有一天自己跑上街去买,迷了路。一个好心的洋车夫拉她回家。车上她想起祖母讲的笑话来,摸仿着蹲下想要逗祖母发笑,结果车到院心时忽然放停,她从脚踏上滚了下来。祖父抓住车夫就猛打,怪他欺侮小孩,没给车钱,把车夫轰走了。小萧红当时就跟祖父争辩:“你为什么打他呢?那是我自己愿意蹲着。”并说后来无论祖父对她怎样疼爱,心里总是因为这件事生着隔膜。

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写家里的老仆人有二伯和磨房磨倌冯歪嘴子。前者身上的奴性和畏强欺弱,酷肖阿Q。其实只需稍加观察,逢强示弱,逢弱逞强的性格特征,在今日中国人身上不是依然蓬勃得很吗?

“有一回父亲打了有二伯,父亲三十多岁,有二伯快六十岁了。他站起来就被父亲打倒下去,他再站起来,又被父亲打倒下去,最后他起不来了,”有二伯呢,训一训他踢到的砖头;骂一骂在他身上落下粪的雀鸟;如果街上的孩子不叫他“有二伯”,“有掌柜”,而是叫他“有二子”、“大有子”、“小有子”,他是要追上去打的;他对小团圆媳妇也是说三道四的……

《呼兰河传》中还有一次父亲踢人的记录,那次被踢的是“我”。那天下着雨,小萧红把后园酱缸的缸帽戴在头上,一路摸索着,想要顶给祖父看看。她艰难地迈过高高的门坎,因为缸帽子太大、太重,她什么也看不见,她大声喊着祖父,正喊着,“父亲一脚把我踢翻了,差点没把我踢到灶口的火堆上去。缸帽子也在地上滚着。”顶酱缸帽子那段,原本看得我乐不可支,因为一个孩子穷极无聊之下的极尽顽皮,被她写得活灵活现。可等到见她耍宝似的想去讨祖父一乐,心里已多少有些发酸,结果还挨了父亲如此凶狠的一踹。但她并未就父亲这一脚发任何议论,只说等家人把她抱起来,她才发现原来祖母死了,一家人都穿上了白衣,似乎还有替父亲解释之意。我想,成长中这些点点滴滴的伤痛,都是最终促使她一再出走,远远逃离的原因吧?

冯歪嘴子的故事则几乎是《呼兰河传》中除“我”和祖父的故事外,唯一的亮色了,这抹小小的明亮其实相当刻意——给作品留一个光明的小尾巴。不过至少茅盾先生对此是不满意的。“如果让我们在《呼兰河传》找作者思想的弱点,那么,问题恐怕不在于作者所写的人物都缺乏积极性,”冯歪嘴子是磨房的磨倌,成天打着梆子,看管着小驴拉磨。“半夜半夜地打,一夜一夜地打。冬天还稍微好一点,夏天就更打得厉害。”后来同院老王家人见人称好的姑娘王大姐,成了冯歪嘴子的女人,一下子还有了孩子。可是王大姐生第二个孩子时死了。“冯歪嘴子的女人一死,大家觉得这回冯歪嘴子算完了。”可是他“喂着小的,带着大的,他该担水,担水,该拉磨,拉磨。”总之,就是说他坚韧地活着。

如果没读过萧红的短篇小说《后花园》,虽然也会为冯歪嘴子今后的生活担心,特别是会为那个总也不见长大的婴孩担心,但多少还是能从这个明亮的结局中感到一些慰籍,甚或希望。可是在早于《呼兰河传》发表的《后花园》中,冯歪嘴子是冯二成子,他单恋着邻家的女儿赵姑娘,却没有冯歪嘴子的好命,因为赵姑娘后来嫁人了。赵姑娘嫁人后,冯二成子移情赵老太太,将赵老太太当近亲看待,串串门,聊聊天什么的。可是不久赵老太太也搬走了。“是谁让人如此,把人生下来,并不领给他一条路子,就不管他了。”冯二成子着实感到失魂落魄,心里没着没落的。后来他娶了王寡妇,两人有了孩子。再后来,王寡妇死了。再后来,孩子也死了。“以后两年三年,不知多少年,他仍旧在那磨房里平平静静地活着。”我想,这才是那个磨倌真正的故事吧。

茅盾先生在《序》中发问:封建的剥削和压迫,日本帝国主义血腥的侵略,“这两重的铁枷,在呼兰河人民生活的比重上,该也不会轻于他们自身的愚昧保守罢?” 今天再来看这个问题,当那“两重的铁枷”已不复存在时,人自身愚昧保守这重铁枷,不是依然健在吗?能够越过重重障翳,看到并书写出人类本质的作家,才是伟大作家。而且,那也才是作家真正的责任。

“人这动物,真不是好动物。”是萧红给萧军信中的一句话。她那其实是在说自己,但我觉得这话用在多大范围,用在书里书外的人身上,都挺合适的,因此借作标题。

我读《生死场》——超越阶级的政治的人性之书

http://bookdoubancom/review/7049097/

我读《马伯乐》——为战时中国灰色人物画像

http://bookdoubancom/review/7166154/

萧红的相册: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38888279/

萧红(1911-1942):

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一、早年经历

1911年(宣统三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萧红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城内龙王庙路南的张家大院。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 

1916年(民国五年),外祖父将萧红学名改为张廼莹。

1919年(民国八年),生母姜玉兰感染霍乱病故。父亲张廷举续娶梁亚兰,即萧红继母。

1920年(民国九年),入呼兰县乙种农业学校(俗称龙王庙小学,现为萧红小学)女生班读初小。 

1924年(民国十三年),入北关初高两级小学校女生部读高小。后转入呼兰县第一女子初高两级小学校。

1927年(民国十六年),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就读。萧红喜欢文学和绘画,在校刊上发表过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1928年(民国十七年),哈尔滨市学生维持路权联合会发起反日护路游行示威活动,即“一一九”运动。萧红参加游行,主动担任宣传员。

1929年(民国十八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民国十九年),初中毕业,不顾家庭反对而出走北平,入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附属女子中学读高中一年级。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1931年(民国二十年)1月,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2月底,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3月中旬,两人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汪恩甲为了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

1931年(民国二十年)10月,从福昌号屯经阿城逃到哈尔滨。一个月后与汪恩甲到道外十六道街东兴顺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汪恩甲不辞而别。萧红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萧红因此结识萧军。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8月7日,松花江决堤,洪水泛滥市区,由于萧红欠钱太多,旅馆不让萧红离开。萧军趁夜租了一条小船,用绳子把萧红救出,到裴馨园家暂住。不久萧红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后夭折。出院后,两人住进道里新城大街(现道里尚志大街)的欧罗巴旅馆,开始共同生活。因没有固定收入,二人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出,安家于道里商市街25号(现道里区红霞街25号)。

二、文学创作: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3月,参加中共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展出两幅粉笔画。4月,以悄吟为笔名发表小说《弃儿》,是萧红最早发表的文学作品。随后发表诸多作品,踏上文学征程。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7月,与萧军、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团体“星星剧团”中担任演员,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由于引起敌伪特务机关注意,剧团于公演前解散。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10月,在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萧红、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

《跋涉》的出版,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6月,因《跋涉》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觉醒、抗争,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进步色彩,引起特务机关怀疑,为躲避迫害,萧红、萧军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逃离哈尔滨,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端午节前一天,舒群夫妇在大港码头接了两人,一起住在观象一路1号。萧军在《青岛晨报》任主编,萧红完成著名中篇小说《生死场》。此间, 两人与上海的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并得到鲁迅的指导与鼓励,被称赞中国左翼文学一下子多了两个实力作家。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11月,萧红、萧军与作家张梅林离开青岛抵达上海。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鲁迅特意将两人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影响。鲁迅和许广平不但在创作上指点他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不久,萧红、萧军、叶紫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12月,《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署名“萧红”。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作品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一举成名。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6月15日,萧红作为最初发起人之一,与鲁迅、茅盾、巴金、以群等67位作家联合签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反对内战,号召爱国文艺工作者,发挥进步作用,创作优秀作品,积极行动起来,为祖国解放,民族独立而斗争。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7月,因与萧军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只身东渡日本。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萧红发表《海外的悲悼》等诸多作品用以怀念。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国,到上海后便去万国公墓拜谒鲁迅先生的墓,表达哀思。3月,写下《拜墓诗——为鲁迅先生》,发表在4月23日的《文艺》上。4月,至北平与老友李洁吾(李明武)、舒群见面,后又回到上海,此时和萧军的关系有所好转,参与了萧军编辑的《鲁迅先生纪念集》的资料收集工作。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萧红、萧军不顾危险,帮助日本进步作家鹿地亘、池田幸子夫妇躲过特务机关搜捕,保护他们安全转移。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9月,萧红、萧军撤往武汉,结识著名青年诗人蒋锡金,住进他在武昌水陆前街小金龙巷25号的寓所。

不久,东北籍青年作家端木蕻良也搬来与他们同住。萧红、萧军与从东北各地流亡到武汉的舒群、白朗、罗烽、孔罗荪等青年作家积极投身于抗战文艺活动,并在武汉形成一个很有影响的东北作家群。萧红创作了多篇以抗日为主题的作品,《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等散文的发表,对宣传推动人民抗战起到积极作用。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1月,萧红、萧军和聂绀弩、艾青、田间、端木蕻良等人应民族大学副校长李公朴之邀,离开武汉到山西临汾民族大学任教担任文艺指导员。2月,临汾形势紧张,萧红、端木蕻良随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西安。4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一起回到武汉。5月,两人在武汉结婚。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11月,萧红在江津白朗家生下一子,产后第四天,萧红称孩子头天夜里抽风而死。产后萧红回到重庆,应邀写下一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主要有《记我们的导师》

《记忆中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生活散记》《鲁迅先生生活忆略》等。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冬,萧红和端木蕻良搬到黄桷树镇上名秉庄,住在靳以楼下。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1月底,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飞抵香港,住在九龙尖沙嘴乐道8号。2月5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在大东酒店为二人举行欢迎会。3月,萧红参加香港女校纪念三八劳军筹备委员会在坚道养中女子中学举行的座谈会。8月3日,香港文协、青年记者协会香港分会、华人政府文员协会等文艺团体联合在加路连山的孔圣堂召开纪念会,纪念鲁迅先生六十岁诞辰,萧红负责报告鲁迅先生生平事项,纪念会上还演出了萧红到港后写的哑剧《民族魂》。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9月1日,《呼兰河传》开始在《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连载;12月20日完稿;12月27日连载完毕。

三、因病去世:

1941年(民国三十年)4月,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回国途经香港,特意到九龙看望病中的萧红。后来萧红听从史沫特莱的建议到玛丽医院做全面检查,发现患有肺结核。10月,萧红住院打空气针治疗。11月底,因受医院冷遇,萧红返回九龙家中养病。

1941年(民国三十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九龙陷于炮火,柳亚子先生应萧红之约,到九龙乐道萧红住处去探望她。次日,端木蕻良和青年作家骆宾基护送萧红从九龙转移到香港,住进思豪酒店。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萧红病情加重,被送进香港跑马地养和医院,因庸医误诊为喉瘤而错动喉管,手术致使萧红不能饮食,身体衰弱。1月18日,端木蕻良和骆宾基将萧红转入玛丽医院。次日,萧红精神渐复,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21日,玛丽医院由日军接管,萧红被送进红十字会在圣提士反女校设立的临时医院。1月22日上午10点,萧红病逝,享年31岁。

 星座: 天蝎座

宋佳资料

 中文名:宋佳

国籍:中国

出生地:黑龙江哈尔滨

星座:天蝎座

体重:52kg

职业:演员

主要奖项:第18届上海白玉兰奖最佳女演员奖、中国金鹰奖最佳表演艺术奖、金鹰奖观众喜爱电视剧女演员、第9届中美**节“最佳女演员”奖。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80年11月13日

身高:170cm

血型:O型

毕业院校: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00级本科

代表作:《萧红》、《那样芬芳》、《闯关东》、《大女当嫁》、《悬崖》、《中国往事》、《风车》、《好奇害死猫》等。

 宋佳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学士毕业。8岁起跟随月琴演奏家冯少先学习柳琴,高中就读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2000年本获沈阳音乐学院取录,却偶然在学姐范志博提议下,报考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并获取录,从而走上演艺之路。

 2006年宋佳与刘嘉玲、胡军共同主演张一白导演的**《好奇害死猫》,获第26届中国**金鸡奖最佳女配角提名,让她在**圈崭露头角。

 2007年凭高收视的央视开年大戏《闯关东》中鲜儿一角开始为观众所认识。

 2008年在吴宇森执导的《赤壁》中饰演骊姬一角;同年初宋佳出了首张个人专辑《能不能幸福》。

 2011年,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小宋佳与冯巩、牛莉等知名小品演员合作的小品《还钱》,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大舞台。凭借在该节目中的精彩演出,使得《还钱》获得了2011年相声类一等奖。

 2012年凭《悬崖》一举收获中国电视金鹰奖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两个最佳女演员奖。

 2013年在**《萧红》中饰演近代着名女作家萧红,获中国**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同年11月3日,宋佳凭**《萧红》夺第九届中美**节“最佳女演员”奖。

 2014年1月,跨年代情感剧《爷们儿》,宋佳携手张嘉译、朱锐等主演该剧。12月,其主演的《四十九日·祭》在湖南卫视金鹰剧场播出。

 2015年,与黄磊合作主演的电视剧《嘿,老头!》于3月26日在北京、东方卫视播出。9月,宋佳的“学年街拍汇报”出炉,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一年中她拍摄了近两百套街拍造型示范各种风格穿搭。

 我点评:天蝎座的她们在秋天中出生而又有着多疑、极端等性格,她们天生喜欢和不相符的事物及东西有着特殊的兴趣,也正如宋佳的**一般有着好奇心害死猫的本质,我也祝小宋佳在星途越走越顺利。

百科名片 汤唯汤唯,女演员,因扮演《色·戒》中王佳芝一角色而著名。 中文名:汤唯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民族:汉出生地:浙江省乐清市出生日期:1979年10月7日职业:演员毕业院校: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代表作品:色·戒身高:172cm体重:52kg三围:80 64 90血型:A型星座:天秤座目录[隐藏]个人履历 从业经历 成就及荣誉 影视奖项 获得提名 其他荣誉个人作品 ** 舞台剧 电视剧 广告详细信息 个人履历 从业经历 成就及荣誉 影视奖项 获得提名 其他荣誉个人作品 ** 舞台剧 电视剧 广告详细信息

   汤唯 [编辑本段]个人履历  文 艺父母感染 美术学校熏陶

  乐清出生,杭州初长,北京求学,国际成名。在被李安改写命运前,汤唯还是一个不知名的中戏毕业生加话剧爱好者,演过一些甚至未在省级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再之前,她只是一个在杭州学美术专业的普通职高生。记者探访汤唯在杭州学习生活过的痕迹,在她前经纪人、母校老师、老邻居的勾画描述下,想象她在这个地灵人杰的人间天堂度过的花季雨季。

  童年 性格十分外向

  少年老成 稳重超脱

  汤唯的老邻居傅阿姨说,汤唯小时候非常懂礼貌,见人就热情地喊“阿姨”、“阿婆”,性格十分外向。汤唯的高中美术老师则用了两个“非常”,“汤唯非常非常懂礼貌,她看到老师不但不紧张害怕,反而很平和,性格也很活泼,又不会过头,所以让人印象深刻。” 汤唯

  1994年,从杭州第十四中学初中部毕业后,汤唯选择了杭州美术教学上较为出名的五四中学,准备将自己从父亲那里“沿袭”下来的绘画天分发扬光大。如今这所学校已更名为杭州美术职业学校,坐落在杭州市较偏远的凤凰山脚下。

  很不巧,汤唯的班主任肖红去了外地开会,接待记者的是她的同事钟老师,“学校对汤唯的事情很低调,即便肖老师在也不会说什么的。”想了想,她还是忍不住补充说,“听肖老师说过,汤唯以前是班长,还是校学生会副主席,很能干,口才也好,经常在主持、辩论、朗诵的工作中频换角色,是个很好的学生干部。”

  汤唯的高中——杭州市美术职业学校(原五四中学)

  由于近年来学校老师流动性很大,认得汤唯的老师越来越少。记者好不容易找到一位曾经教过汤唯的美术组老师。虽然这位李老师只代过汤唯班级一个月的课,但他还是异常轻松地在记忆的尘埃中,重拾对这位十多年前学生的印象。“汤唯当时就是一个气质出众的女孩子,所以过了十几年我还记得她,要是别的学生早忘了。”李老师形容,汤唯的表现跟其他学生不一样,比其他小孩要成熟一些。“那个时候她已经有影视上的追求,除了画画,也花了一部分精力在这方面,早听说她高考会考演艺界,她人很有才气,不是说绘画的基本功有多好,但是人有没有灵气,是看得出的。”

  李老师唯一遗憾的,是当年没有保留下汤唯的绘画作品,以及他和汤唯的唯一一张合影还在汤唯的相机里,没有冲印出来,谁能想到,这个高挑学生的“成名”,是这样“始料未及”。

  汤唯的前经纪人竺明至今难忘她第一次见到汤唯的那个下午,19岁的汤唯陪着同学来他的文化经纪公司面试,结果被录取的却是“无心插柳”的汤唯。“她的条件 汤唯非常不错,给人的感觉很清爽、很阳光、很豪爽,见了会让人眼前一亮,大大咧咧的,有男孩子个性。健康、阳光、充满朝气,这感觉就像一个运动员。”

  98、99年的时候,国内尚未流行艺人经纪合约,竺明看好汤唯,决定推她捧她,两人仅仅是友人般的口头约定,并没有白纸黑字的约束。“我觉得她是个很好相处的女孩,而且她的人品很好,有些人品质不好,你就很难合作。”

  凭借竺明在浙江省演艺圈里的人脉,汤唯开始接拍广告,“汤唯的广告量还是可以的,主要还是要看客户的要求,各种产品的都有,家电类、服装类、房地产的广告她都拍过。”竺明对汤唯的直爽简单十分称道,“合作的时候,我们之间的价钱都是透明的,每个单子多少钱她都知道,因为谈广告的时候我一般都会带她去,那个时候一个单子500块就已经算是很高的了。”“有些新人一有机会就往钱眼里钻,但汤唯不是,我打电话给她:‘汤唯啊,有个广告多少钱,你来吗?’她马上就说:‘好的,我马上过来。’她是一个很勤快、很敬业的女孩。”

  学校中的学生画室。

  高中毕业的时候,汤唯在杭州的影视训练班接受了一阵子培训后,连续考了三年中戏表演系都名落孙山,这对年轻的追梦女孩来说,无疑是个残酷的打击。“她确实是丧失了信心,‘老是这样,累也累死了,考来考去也没有个好结果。’”为了考试她还要在北京租房,开销也挺大,这样考得不顺利,她想放弃,我说:“这也不能怪你,这是他们招生标准的问题,你想全国美女都挤在那里考试。”那个时候艺术学院表演系招生流行蒋勤勤、陈德容类型的美女,对于并非第一眼美女的汤唯来说,确实不是有利环境。在竺明的劝说下,汤唯改道报考了导演系,结果一击即中。

  1998-2001年 三考北京中戏

  汤唯到底是漂亮还是不漂亮?恐怕也是个说不清的问题,她身边的朋友,带她进入话剧圈的戏剧策划人袁鸿说,汤唯想漂亮就漂亮,只要她愿意,她就能在一堆人里特显眼;但如果她想低调,放在人群里就根本不出众。汤唯师姐、话剧导演杨婷还是认为她很漂亮,甚至问她当年为什么不考表演系。而事实上,汤唯第一次考表演系的时候,考官就认为她的外貌不特别,不太适合做演员。不知道这个是不是关键的因素,结果汤唯第一次考表演系失败了,随后,她经历了两次考试。这三年里,她为了考试方便就在中戏旁边的胡同里租了间平房,但是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虽然间接可以接点广告拍摄之类的零活),以致她一度都没钱交房租,还是靠朋友帮忙救急。

  在第三年的时候,朋友建议她干脆“曲线救国”,去考导演系,毕竟那边对外貌等方面的要求不是那么苛刻,而且也能学到表演的东西。汤唯采纳了朋友的建议,于是就考上了。

  2002年,汤唯已经是中戏导演系的学生了,而且还是个“三好学生”,平时热衷于学校的社团活动和公益活动。戏剧策划人袁鸿举办大学生戏剧节的时候,她就自己去报名做义工,希望能够去熟悉舞台。于是,袁鸿就认识了这个女孩子,“第一印象非常好,很干净,很利落,像个男孩子的感觉,一看就是那种值得信任、很讲义气的人。”因为认识了袁鸿,汤唯算进入了话剧圈,也开始在学校里自己找戏演。其中对她来说,最有影响的一次演出,就是台湾戏剧之父赖声川的《如梦之梦》的片段。巧的是,当时袁鸿把赖声川请到中戏做讲座,还亲自指导。据袁鸿回忆,当时赖导演在台下看汤唯表演,就转过头对袁鸿说,你看她像不像吴倩莲。要知道,吴倩莲是赖导演很欣赏的演员。袁鸿说:“赖导演特别喜欢类似于吴倩莲、袁泉这种感觉的女演员。”记者说:“不就文艺女青年嘛。”袁鸿说,如果非要有个称号概括的话,也就这个吧。同样被赖导演选中出演《这一夜,Women说相声》的杨婷说,我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平时爱侃点话剧、艺术,说话靠谱,不来虚的,这就是文艺女青年的范儿。

  在《警花燕子》里演假小子式的交警。

  2004年 演《切格瓦拉》、《警花燕子》

  “下午的阳光打到她脸上,真漂亮”

  杨婷是中戏表演系毕业的,比汤唯大几届,同班同学里有胡军老婆卢芳和黄海冰等,一毕业就扎进话剧圈。第一次执导话剧《切格瓦拉》选角时,袁鸿就把汤唯带过来给她看。杨婷回忆:“当时汤唯就穿着白衬衫,下面是牛仔裤,扎着马尾,刚好站在我面前的时候,下午的阳光就打到她脸上,我当时就在心里说,真漂亮啊。于是,我就对袁鸿说,不用试戏了,就是她了。说不出来的感觉,就相信她特别合适。”最后,汤唯在这部戏里出演的是正方女一号,“她身上很干净,就有那么种正气,特像革命女战士”,杨婷说,后来让汤唯拿到生平第一个奖的《警花燕子》,其实也是角色符合她的气质。

  杨婷带着汤唯去韩国演出《切格瓦拉》,汤唯的脚扭伤了,坚持把几场戏演完,还一个人把戏剧节所有的话剧都看了。杨婷说汤唯身上确实有股狠劲儿,记者说:“是不是有种,遇到好机会就豁得出去的感觉。”杨婷说,可能是,不过年轻女演员如果在年轻的时候不豁出去,时光一流走,就很难出来了。

  冥冥中,命运的链条延伸到《色戒》

  汤唯成名后,热心的媒体找到当年她出演的电视**《警花燕子》以及电视剧《女人不哭》的剧组人员,让他们回忆当时汤唯是个啥样子,被找来说话的人都一致好评,认为她很有表演天赋,虽然初看不显眼,但慢慢就入戏了。不过话也说回来,倘若不是因为《色,戒》,这些赞美之词还能被媒体和公众了解么;或者换句话说,即便汤唯是一个很好的演员,如果没有好的机会,大家还知道她是谁么?杨婷说,汤唯的运气很好,虽然她的确是一个很“挂相”(让人印象深刻)的演员;赖声川也不否认命运对汤唯特别眷顾。

  2006年夏天,李安筹拍**《色,戒》,为了能够找到适合王佳芝的演员,李安也不能免俗地开始“广撒网”选角,当然被传入围的也不乏诸如章子怡、舒淇和大S这样的名角。而这时的汤唯,也还只是京城默默无闻的小角色,袁鸿打算找她跟赖声川继续合作出演话剧,一部旧上海的电视剧剧本也送到她手上。等汤唯最终被敲定的时候,大家都说是赖声川凭私人关系引荐的,而袁鸿则对记者讲述了复杂的真实过程,首先是汤唯自己去面试,而北京选角的副导演就推荐给了李安,李安对她印象不错,就在北京约见了两次,谈了很久,主要是谈对角色的理解。而北京的这个副导演以前也呆过赖声川表演工作坊,告诉了赖导汤唯面试的事。等到李安回到台湾的时候,赖声川一个电话打过来,告诉李安汤唯很不错,值得考虑。当然谁都不能否认,赖声川在这个过程中重要而微妙的作用。其实,当时赖声川也推荐了自己的另一爱将、台湾演员朱芷莹,后来出演《色戒》一小角色。据传,李安是在她们两个中最终挑选一人出演王佳芝。

标签: 祖父 民国 团圆 香港 死了